1989年5月7日,对于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来说,是一个永难忘怀的日子。这一天,51岁的琼瑶在丈夫平鑫涛的陪同下,从台湾出发,回到了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的兰芝堂(现为三湖镇),探亲并祭祖。这次回乡之旅,成为了琼瑶心中一个重要的时刻,尤其是在她与家乡的老照片里定格的这一刻配资平台查询,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。
在那张珍贵的照片中,琼瑶和丈夫平鑫涛一同跪在祖父陈墨西的墓前。琼瑶的表情显得非常沉痛与悲伤,她的眼睛中闪烁着回忆的泪光。她那时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,这次的归来,是她四十年来第一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。当琼瑶的归乡消息传开后,家乡的乡亲们纷纷奔走相告,“琼瑶回来啦,琼瑶回来啦……”这一消息迅速在当地引起了轰动。
为了迎接琼瑶回乡,陈墨西的墓地也得到了精心的修缮。祭扫仪式开始时,琼瑶在祖父的墓碑前摆上了精美的祭品,还献上了花圈和鲜花,表达了自己对祖父的敬意。此时,她不仅仅代表自己,还代表了身处台湾的年迈父母,尤其是年逾八十的父亲和七十多岁的母亲。琼瑶跪下后,默默地自言自语:“爷爷已经离开我们这么久了,真遗憾当时没有在他晚年陪伴他,可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。”
琼瑶的原名是陈喆,乳名凤凰,193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。她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,在她四岁时,由于抗战时期大量逃难人群涌入四川,导致物价暴涨。为了避开战争的波及,琼瑶的父亲陈致平带着全家返回湖南老家。作为祖父陈墨西的唯一孙女,琼瑶从小便是家中宝贝,深受父母和祖父宠爱。实际上,琼瑶四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祖父陈墨西。
展开剩余76%多年后,琼瑶在回忆录中提到:“我记得祖父是个非常威严而有气质的老人,他名叫陈墨西,是家乡的名人。祖父有五个兄弟,他们一起住在衡阳县渣江镇的‘兰芝堂’里。祖父曾留学日本,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,他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东南西北。”
事实上,陈墨西不仅仅是琼瑶的祖父,还是一位有着显赫历史地位的革命先驱。根据历史资料,陈墨西是国民党元老、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,也是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。在陈墨西的一生中,他的影响力甚至一度超越了琼瑶的巅峰。有人曾这样评价陈墨西:“他是个不以金钱为重,而只注重实事求是的爽快人。”他还被毛主席称为“革命老前辈”,并且曾亲自出席毛主席和萧楚女的讲座。
陈墨西的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。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咨议兼政治参议官,北伐军总司令部的政治顾问,广东省惠阳县的县长,湖南省宁远县的县长等职位。他一生清廉,为官毫不贪图个人私利,家里几乎没有积蓄。1949年春,琼瑶陪父母去台湾之前,曾与祖父共度时光,祖父在告别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:“等时局安定了,你一定要回来。”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次分别竟成了永别。
当时的陈墨西虽然年事已高,但仍然身心力行,关心祖国的未来。1952年春节,陈墨西写了一封求助信给他的“老同学”,时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,描述了自己艰难的生活困境。信中写道:“我年事已高,八十一二岁时仍在为家教补习班勉力糊口,等到八十三岁时却连一个学生也没有,实际已经两三天没饭吃了。”看到这封信,黄克诚立即做出回应,要求地方政府详细了解陈墨西的情况,并给予及时的帮助。
不久之后,陈墨西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,固定月薪74元,这为他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。此外,陈墨西还当选为湖南省第一、二届人大代表,并担任衡阳县政协委员等职务。他非常高兴,表示愿意为新中国尽最后一份微薄的力量。
对黄克诚的援助,陈墨西感激涕零。当他看到新中国的政策逐步得到了民众的认可,他深感欣慰,常对身边的人说:“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,今天共产党已完成,老夫能活到这样一个盛世,死而无憾。”正是这种对革命的深切敬仰,使得陈墨西在晚年感到特别的满足和安慰。
1960年,陈墨西在家乡平静地去世,享年91岁。去世后的丧事,由湖南省政府出资处理。当这一消息传到台湾时,琼瑶心中有着无尽的感慨和自豪。多年后,她在回忆中说:“祖父晚年的艰难生活,让我们深知共产党的帮助对他有多么重要。祖父走得时候,能够安享晚年,我们感激不尽。”
自祖父去世的那一刻起,琼瑶便一直渴望回到家乡祭奠她的祖父。遗憾的是,直到40年后的今天,琼瑶才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。这次回乡,不仅是为了祭祖,更是对陈墨西先生一生的崇敬与怀念。为了表达对祖父的敬意,琼瑶在墓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,那一刻,她的心中必定充满了与祖父相处时的点滴回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